萧涵微微启唇,内心的焦虑并未因此消散。
朱允炆持续安慰道。
“若有不测,我们现在便不可能站在这里,根本出不了中都皇城。”
萧涵侧首,让几缕清风拂过发丝。
她眉头轻蹙,“太孙今日怕是要离开了。”
朱允炆一直留意着马车动向,等到所有车辆都出了城,他才准备接着前行。
他转过头,远远望着那些低矮民居后的中都皇城,高墙雄伟。
红砖绿瓦在日光下闪耀着斑斓光泽,宫墙上,守卫的人数明显增多。
这一切好像都在为防止皇城再次被人侵入。
朱允炆嘴角勾勒出一抹淡笑。
“眼下的他,身为监国皇太孙,未来的国储。朝廷推行洪武新政,今年在应天府清理门户,眼下该是将这新政推广到各地的时候了。”
“朝廷内外需上下一气,地方治理同样需追本溯源,唯有如此,洪武新政才能深入人心。他肩上担子重如山岳。开国功臣、朝中官员、地方乡绅、百万大军,所有责任都压在他一人身上。”
“如果换作是我,恐怕不会有这样的远见。所以,这个位置本就属于他。眼下想来,我应该钦佩他,也感激有他在。”
朱允炆滔滔不绝地说了一番话。
萧涵对洪武新政毫无概念,更不明白那份重担究竟有沉。
她仅知自太孙莅临中都,她丈夫便有了变化。
他更加镇定自若。
不再像往日那般焦虑不安。
萧涵依偎在朱允炆的肩头。
“我觉得他是位良善之人,极其良善。”
朱允炆毫不犹豫地颔首。
“的确,他挺好的。”
言罢,朱允炆转身,双手紧握萧涵的手。
萧涵微怔,眼中闪烁着好奇。
“二郎有何心事?”
朱允炆轻轻颔首。
“我认为那30多万两财物用不着留下来,他已经关照过了,我们家中生活自会改善。”
萧涵颔首道。
“可太孙曾说,那些东西非普通人可用。”
“无妨。”
朱允炆摇摇头。
“虽平民不可用,凤阳贵族却能使用。我打算将这些分送给他们,换回散银和宝钞,再发给城外民众。”
萧涵眼中满是温柔。
“二郎仁心一片。”
朱允炆微微一笑,摇了摇头。
“与他比起来,我的这点仁慈微不足道。这仅是为了让咱在凤阳不受百姓非议,让他们称我们为知恩图报之人。百姓手头宽裕,生活自然也会改善。但是……”
“二郎担心朝廷或官府不同意?”
“他在朝中,没有人敢多言。”
朱允炆目送着东城门外的车队逐一离城,轻声一叹。
“然而还需想个妥善方法,不能让百姓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。得设法把这笔财富真正交到他们手中。”
民众的心地是纯真的。
但世道错综复杂。
一点点恩惠可能被人铭记,而太多的给予反而会招致怨恨。
萧涵脸上绽放着笑容。
“二郎总是有办法的。”
朱允炆回以一个温暖笑容,轻轻用手抚摸着萧涵柔顺的头发。
“咱们去濠水边看看吧,听说那儿有个菊花园,属于开国公府的一部分,不知道眼下是不是正好到了花开最盛时。”
萧涵的笑容变得更加灿烂。
这让朱允炆觉得,整个秋天的景色都不及此时美好。
“在城东靠近濠水的位置,有一个小湾。如果是在夏季,可以直接下水捉鱼。这几年都没能跟二郎一起出去走走,往后可多出来逛逛。”
一路上,萧涵紧紧挽着朱允炆的手臂。
二人从巷口一直走到东城门附近,轻声细语地交谈着。
此时城市里才刚刚开始有些许行人活动,不过大多数百姓还不敢离家太远,更别提到弥漫着不详气息的东城门了。
朱允炆与萧涵的出现,立刻引起了守城官兵们的注意。
“是朱允炆。”
一名小旗官对上级低声说道。
总旗官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,目光紧锁在正向他们走来的朱允炆跟萧涵身上。
“知府那边传了新令,不再限制朱允炆了。”
总旗官低声回应道。
小旗官颔了颔首。
“那么是否需要我带几个人跟着?”
此时,朱允炆已经带着萧涵来到了城门口。
“各位辛苦了。”
朱允炆非常礼貌地拱手作揖,向守卫们表示问候。
一旁的士兵们立刻侧身让路。
总旗官转过头,对着小旗官淡淡地说。
“无须如此。”
随后,他本想对朱允炆回礼,但思虑再三,对方眼下只是个废人,如果自己表现得太过热情。
万一被有心人抓住把柄,终究会有些麻烦。
于是,总旗官开口提醒道。
“凤阳城近日颇不太平,出城在外要多加小心。若有需要帮助之处,可随时来找我们。”
朱允炆脸上浮现出一抹笑。
“明白了。”
说完,便牵起萧涵的手向城外走去。
望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,总旗官与小旗官不约而同地转过了身。
“太孙自北门离开,渡淮河往北去。今日能够自由出行,或许将来的生活也会有所改善吧。”
小旗官低声自语。
总旗官目光更加深邃。
“上层人物之间的纠葛,又岂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能揣摩透彻的?
昨日还是敌人,今天就成了朋友,明日会如何,谁又能预料呢?”
小旗官颔了颔首。
他不过是个留守司小旗,不仅远离朝廷中心,即便是留守司衙门里的那些大人们,也仅能远远地仰望而已。
城外,朱允炆走在官道上,挺直了腰杆,深深吸了一口清新空气。
顿时,整个人精神焕发,目光炯炯地眺望着远处。
萧涵静静地倚在他身边,歪着头凝视着他。
城里其实有不少可供租用的牛车,供人出游使用,
但朱允炆并没有租车。
他跟萧涵二人就这样默默地走在官道上。
濠水离凤阳城并不遥远。
不久之后,濠水便映入眼帘。
濠水上架有一座桥梁。
但没有人知晓这是否就是当年庄子与惠施游历于此,所经过的那座桥。
站在桥上,朱允炆努力辨别着方向。
“不知道开国公府的菊花园到底在哪里。”
萧涵眼如弯月,柔声答道。
“只要有二郎在旁,去哪儿都好。”